兰若蝉声_第六十三章 套马悍妇逞骁勇 养龙僧伽丧螮蝀(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六十三章 套马悍妇逞骁勇 养龙僧伽丧螮蝀(下) (第3/3页)

饰其上,犹以不鸣为患。或加铃镊,饰以流苏。走如锺磬。动若飞幡。后得二师天马,常以玫瑰石为鞍,镂以金银鍮石,以绿地五色锦为蔽泥。后稍以熊罴皮为之,熊毛有绿光,皆长三尺者,直百金。卓王孙阙百馀双。诏使献二十枚。”

    这里说汉武帝以玛瑙琉璃白玉装饰马鞍,长安开始盛行马鞍的装饰工艺,雕镂镶珠,竭尽奢华之能事。等等,这里好像有什么不妥?史学家不是经常说中国西汉没有马鞍么?对!那些学者都是留学回来的,有些驼背。

    西方及西方培养学者认为:马鞍,马镫,都起源于中亚。中亚的马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百年,纪元前已经普及。中国在西汉以前不存在使用马鞍马镫的证据。他们是如何看待所谓的证据呢?亚述壁画马有鞍镫,中国西汉时期的壁画都没有。拜托,汉代壁画目前主要分关外壁画和洛阳壁画两类,洛阳几个墓葬中的壁画基本都是春秋故事。关外的壁画那根本不反应关内军队情况。如果关内用鞍,关外不用,恰恰说明鞍镫不是自西向东传,而是自东向西传的。中国有文字,有官史,你去信画干什么?壁画?tui汉朝的时候中国已经摆脱壁画记事近千年了!洛阳那几个不知所谓的富家翁墓葬典故画,能代表大汉天军?开玩笑!

    中国何时有鞍?

    《管子·山国轨》曰:(齐)被鞍之马千乘。

    《吴子·治兵》: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

    《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鞍具,就已经非常普及了。到了汉代《史记》留侯,李广诸传都可证明我军军马必备鞍。在中华典籍里,至少在公元前440年,我们对骑具,车具已经有别,鞍指骑具(见《淮南子》)。骑具的分类非常讲究,普及的军队数以千计。成书的年代放在那里,如果没有马鞍,难道是他们脑补幻想出来建议君王的?

    中国何时有镫?有人说这下你拿不出证据了吧?《吴子》介绍的马具里面并没有提到镫。不错,镫的出现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比鞍晚,但也没晚到哪里去。这里我们又要强调考古不能只考古,还要学语文这个论点上来,诸如“花”字的渊源,“烽燧”两字的渊源,让那些“历史”学家都走过不少弯路。

    镫这个字也一样。镫本来是祭祀用的厨具,不是马具。你如果去查汉代文献,所有带有镫的字条,指向的都是祭祀。那是不是意味着当时没有“镫”这个东西了呢?当然不!我国笔画查字法第一书《玉篇》收录:(革豆),车靸具也。而靸,是小鞋的意思(靸,小儿履也。)。也就是说(革豆)这个东西是马上够脚的装备。此外,《广韵》有记,(革奄):车具又小儿履名(革奄)(盧皮)。就是车马上像小鞋一样的东西叫(革奄)(盧皮)。

    而(革豆),(革奄)这两个字,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了,《说文》都有收录。只是解释非常简略:车具也。其实在《说文》当中,表示车马行头的字非常的多,现在对得上号的不过半数,很多字到了《康熙字典》编撰的年代,确切意义都已不可考了,只能照抄《说文》条目。当时古代马具远比今人所掌握的资料复杂,齐全,从古人的造字中便可窥豹一斑。我们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却说老祖宗没有……这究竟是个什么理儿?

    所以面对西方学者,和“西方”学者,不要多听他们的鬼话。他们最擅长偷换标准和概念。我们一定要相对举证,不能他们说什么是证据就是证据,他们不认可证据你就没有。文字不是证据?很遗憾,谁让他们的先人没有记录下详尽的史料呢?扫叶僧的兰若蝉声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