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新政,新家 (第3/3页)
会儿就回家吃饭,才招呼着小丫头,顺着田垄往不远处的村子走去。 路上,有村人和淑珍打着招呼,都忙忙碌碌、匆匆而过。 刚刚安置下来,有太多的活儿要做。田里的,家里的,忙起来都不得闲。 但在忙碌和劳累中,又都是寄托了希望,要在这新的家乡把日子过得更好。 陆地不比海岛,在海岛上再怎么也象逃难后的暂时过活。而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家的田地,就要有个长远的念头。 自己在村人眼中已经成了韩家人啦?! 在村人有意无意的话语中,淑珍脸有些发热,却也不好辩白,加快了脚步,赶回家中。 两间房,一个杂物棚,院子简单地围起来,地上的杂草还没来得及除掉。 淑珍抱了柴,在灶间生起火,淘米做饭。现在还是配给制,迁来的百姓按人头发放粮食、食盐等必需品。 作为军属,能额外多得些粮食,还有咸鱼干。在吃的方面有差别,但却至少保证都能吃饱。 再过几天,应该可以去挖些野菜吃。 淑珍等着锅烧开,站在门边随意打量着,突然发现院中的地上出现了一点绿色,那是萌发的野草。 把杂草除了,在院子里也能种些小菜,吃起来方便。 淑珍盘算着,憧憬着,暖暖的阳光晒着,她有了轻松和惬意的感觉。这里就是家了,希望永远都是。 ……………….. 回到旅顺堡刚刚一天,毛文龙就感到了工作的繁琐。此时,他刚放下文件,摘下眼镜,揉着有些酸痛的眼睛,对着进来的陈继盛连连苦笑。 陈继盛呵呵笑着,说道:“工作就交给下面人去做,您不必这么劳神。” 毛文龙摆了摆手,说道:“本帅倒是想享清闲,可这春耕是重中之重,移民安置也疏忽不得。主要还是政务上的人手太少,以前也没这么细致地经营过。” 除了移民耕种,还有军屯。现在能种多少田地,关系到秋天的收获,关系到东江镇军民的吃食。说是重中之重,并不为过。 一船一船的百姓离岛登岸,一船一船的家什物资运抵港口,就要以最快的时间安排好,让百姓能尽快地投入到安家耕种之中。 毛文龙说得没错,关键是政务官员太少,以前都是粗放式管理,郭大靖制定的计划却是相当细致周到,就要付出更大的精力。 陈继盛也累得够呛,他坐镇金州,更想搞得好好的。每天不是盯着田地耕种的进度,就是调派军队人手,帮着安置移民。 “要不,把大靖召回来?”陈继盛试探着建议道:“他作的规划,应该能够更熟练。” 毛文龙摇头,说道:“南关防线不能马虎,留他在那儿,本帅才放心。” 陈继盛坐了下来,说道:“总体上来看,还是能够令人满意的。大帅也不必强求尽善尽美,几百万亩田地,已经大大超过了预期。” 计划中第一批移民的总数是六万多,皮岛、云从除了少数军队眷属,几乎全部迁来金州;各岛也多是按照本岛的耕地数量,留置百姓。 再加上近两万的驻守军队,耕种将近千万亩的田地,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当然,只是开垦耕种和秋天收割时比较繁重,平常的田间管理,就要轻松很多。 尽管繁琐又费神耗力,可想到秋天千万亩的收获,毛文龙就感到振奋。如果风调雨顺的话,按照平均产量来估算,东江镇军民自给自足也大有希望。 要知道,毛文龙册报朝廷是十五万军民。实际上,从东江开镇以来,接纳转运的逃难辽民总共不下百万。 因为海岛承载有限,很多辽民都前往了内地,其中山东和北直隶最多。 比如天启三年,太仆寺卿兼河南道御史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田事务时,一年时间内便安置东北流民1.3万户。 即便如此,不断有剃头辽人从建虏统治区逃出,东江镇军民现在也有二十多万人口。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