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第27节 (第2/2页)
模样,王华觉得这小子也不知走的是什么运道,能叫谢迁和杨廷和都乐意抽空指点他。 王华道:“既然杨叔父愿意教你,你好好学就是了。” 文哥儿信心满满地强调自己早早定下的终极目标:“赢祖父!” 王华听着只觉这爷孙俩像极了,当祖父的一点都不让着孙儿,每天就想瞧他气鼓鼓地输棋;当孙儿的也不甘落后,一门心思就想着下赢祖父吐气扬眉。 左右学会下棋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不像他大哥那样跑外头和人下象棋下到忘了回家,平时随着他去学一学好了。 说到王守仁,王华笑着说道:“你大哥来信说他已经启程回余姚了,争取拿下今年的岁贡生名额,也不知他能不能做到。” 本来王守仁是想在江西多留个一年半载的,还是王华过年时给王守仁写了封回信。 那信的内容主要是这样的—— “你看看人杨廷和,十二岁就是举人了,你都成亲了怎么还没静下心来习举业?” “十几岁的时候不去试一试,二十几岁的举人可就不值钱了,京城里头遍地都是,如今国子监里就有几大千正在待业的举人老爷。” “诶?你现在开始准备,下一轮应试是也二十几岁了?一眨眼你都这么大了啊,我差点忘记了。” “你看看你弟弟,如今已经认完《大学》上的字了。” “你可别学我,考个二十多年才考上进士。” 当然,王华堂堂状元郎,写信不会这么粗浅直白。 他只是用优美而文雅的措辞,一刀一刀地戳王守仁的心而已。 收到信的王守仁:“…………” 王守仁感到愤怒。 王守仁决定提前回余姚。 文哥儿自然不知道个中情由,只觉得他哥回老家读书是很正常的事。他在王华的话里捕捉到一个陌生词汇,当场提出疑问:“岁贡生?” 王华给他大致解释了一下,就是现在只有三品官才拥有让儿子进国子监的名额,现在他是没有的。 要是王守仁可以在老家那边拿到岁试第一,就可以作为岁贡生前往国子监读书,到时候乡试也直接走国子监这边的流程,不用特意回浙江考了。 要知道乡试过后就是会试,会试又会按照籍贯分为南、北、中三种卷子,南卷、北卷、中卷各自有各自的录取名额! 反正,国子监监生从乡试到会试都有照顾名额就是了。 要不也不会有那么多富户花钱把儿子塞进国子监去,硬生生把国子监的风气都败坏了。 一般来说,大伙都挺瞧不上这种塞钱进去的“纳贡生”的,宁愿让孩子回老家考试去。 当然,要是儿孙能靠自己考进国子监,那又是另外的情况了。 文哥儿听得目瞪口呆。 万万没想到,明朝科举居然还分南北中卷! 这可真够复杂的。 文哥儿掰着指头算了算,自己目前四舍五入算它个两岁好了,就算跟天资过人的学神型人物杨廷和一样十二岁就能参加科举,那也还有十年。 文哥儿做完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抬起头两眼熠熠地望向他爹:“十年!三品!” 爹你可以的,冲鸭! 王华:“…………” 王华伸手揉了揉他目前还软嫩嫩的脸颊,淡淡笑道:“就算我到时候真的能升到三品,你早早占了名额,你二哥怎么办?” 文哥儿一下子陷入为难之中。 堂堂三品官,居然还不能加塞个儿子吗? 这不科学! “攒钱!”文哥儿拧着小眉头思索了半天,掷地有声地宣告自己的打算,“买!” 王华:“…………” 手有点痒,想揍儿子。 作者有话说: 王华:这些花钱进国子监的纳贡生,败坏学风,垃圾! 文哥儿:买! * 注: 1杨廷和生平:参考明史 2科举资料:参考论文《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和网络公开课《科举与中国文化》 第24章 此时的王华对自己的仕途还是挺有信心的。 无他与他共事的可都是谢迁、杨廷和、李东阳这样的存在。 哪怕他相比其他几人资历稍浅些,好歹也是状元出身,又被选中修《宪宗实录》,怎么看仕途都有望更进一步。 等《宪宗实录》修完他在翰林院也干满九年了。按照明朝升迁的惯例他可以正式出翰林院任别的实职到那时候才是他一展拳脚的机会。 只不过就算王华对自己再有信心,听到儿子这种蹭不到名额就买名额的想法还是让他额头青筋突突地跳。他微微一笑对文哥儿说:“我这段时间也忙完了该开始教你读《中庸》了。” 文哥儿脸上开心的笑容一下子僵住。 文哥儿试图挣扎一下:“有先生,有先生!”他都已经有老师了诶,为什么在家还要读书?这难道是一个普通小朋友该承受的吗?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