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告别悲怆,月光后的暴风雨 (第2/3页)
赏识。 这至少可以正面说明一个问题,他融合个人情绪的曲目演奏能够引起现代听众的共鸣。 那么这个问题似乎又可以延伸到二人下午关于贝多芬音乐的讨论—— 贝多芬在今天需要被更多人听到,而作为今天的演奏者,依然作为一种媒介来向普罗大众宣传贝多芬音乐,那么今天的贝多芬音乐里面,什么是需要被大众听到的呢? 或许这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 也是一个演奏者面临的取舍问题。 李安很难想象自己一个连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都没有弹完的存在也能理所当然扥的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他甚至连一名青年演奏家都算不上。 或许是决赛之后有点膨胀? 或许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天选之人,他携带着一个作弊器,觉得自己总能在最后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没人知道。 可此刻他的脑海里就的的确确在盘算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我的贝多芬作品音乐会,我可以弹一些什么,可以给观众们听一些什么。 指到情深之处,曼妙的旋律宛若在昏黄的光线下荡起一波波声的涟漪,他仿佛又回到了舞台。 告别奏鸣曲,一场盛大的告别,他告别了他的过往。 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或许这一次的告别不该放在最后了。 告别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万物萌发的最后一场春雨。 如果把告别放在第一首,寓意为新的开始。 就像他睁眼看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悲怆万分,再找不到比这个词语更切合的描述了。 想到这里,李安被自己的文字游戏弄笑了。 都是些什么鬼东西。 可顺着音乐不妨再继续往下想想,悲怆万分的他不得不投入到接下来的新生活,然后遇到了他的月光。 李安快被自己尬死了,月光哪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作品,甚至贝多芬认可的标题只是第一乐章。 但是换个角度再想想,月光第三乐章两个对立的主题在繁杂焦灼的旋律中无休止的碰撞,不正是他当时那段时间的内心写照吗。 忽然李安感到一丝顿悟,伟大的作品在音乐中书写的或许终究就是人性。 抛开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等高深的名词,作曲家本身作为人而创作音乐作品,既然是人,那么每一作品的创作背后都一定展露或隐藏着人性的动机在其中。 在自我世界里畅游了一个半小时,李安的手指停了下来。 此刻他只想为X老板的境界高呼一声牛逼。 对方留在钢琴里的最后一条便利条的含义他觉得他明白了。 ‘如果我们是作曲家的仆人,那么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又在向哪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效忠呢。’ 人性。 李安认为就是人性。 而人性是想通的。 那么最后一首就非暴风雨莫属了,在他的心目中,暴风雨是一直都是特别的存在。 是他的自我独白,有他曾摇摆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而在这样一场音乐会,暴风雨的终章结束之后,属于他的下一段未来会不会有划过天空的彩虹,他现在不知道。 他只知道暴风雨永远是他冲锋的号令旗,指引着脚下的路。 路在前方。 里面有他曾对新未来的新的渴望。 李安的双手已经从钢琴前收了起来。 琴凳边上趴着的八万忽然站了起来,可当他察觉到有些异样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最后的逃跑机会。 下一秒。 八万觉得世界忽然天旋地转。 “喵呜!!!!” - 次日一早李安在闹钟声中醒来,老实讲昨晚他有些疲惫,和月光玩到月亮都羞到了云里,此时他眼睛都不能全部睁开。 可手机屏幕上的备忘提示让他一瞬打起精神。 ‘距离李老师的个人钢琴独奏会还有6天。’ 这是陈璇给他设的,最近每天一起床他就会看到日期又临近一天。 上班的路上李安琢磨着昨晚总结出来的新曲目顺序,整个人乐呵呵的像是个大胖小子。 人就是这样,一旦内心那一关打通,那就无敌了。 往最坏去想,反正他也不是什么演奏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至少他可以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四首作品,这对于台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观众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负责了。 “四份酱肉包套餐带走,每份再加个虾仁的包子。” “好的李老师稍等。” - “早美丽姐,腊肠也太好吃了吧。” 一出电梯李安乐呵呵的和前台的王美丽打了声招呼 王美丽就喜欢听小李老师说话,高兴的合不拢嘴:“你们吃得惯就好,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