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羯匈火拼 (第4/7页)
李成骑兵,而令另一部将牛皋率骑兵击李成步卒。 双方一交战,岳家军的步兵长枪阵把李成军前排骑兵成片戳倒,后排的骑兵施展不开,均被如林的长枪阵冲到江水里。而在旷野平地上,李成的步兵们则被岳家军的骑兵冲乱,挡挡不住,跑跑不掉,10万之众战斗意志瞬间瓦解。李成溃逃,襄阳顺利光复。 欧洲战神拿破仑也惯用将对方兵阵拦腰截断的战术,这样使对方首尾不能相顾,战斗意志力也容易崩溃,在这点上,普鲁士的军队就吃了不少亏。 这些战例离我们太久远,有夸大成分?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世界第一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力爆棚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良好的战术布置 爆棚的战斗意志,二者相辅相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前线作战,因缺乏重型武器,八路军在进攻时往往采用密集阵型以增加攻击力。可是,日军凶猛的活力常常给密集冲锋的我军造成重大伤亡。鲜血带来的教训,痛定思痛,林彪等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们,创造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天才战术设计。 “三三制”战术。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将一个班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个人。3人战斗小组呈现三角进攻队形,前面1人主攻,身后2人负责掩护和支援。3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3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一个排),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班展开时根据班长或组长的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指令的手段有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等。 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无数个3人战斗小组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威力该有多大?给指战员造成的自信心会有多强? 同时,3人战斗小组中的组长,由班长、副班长或资深优秀老兵组成,这些人源源不断的为部队提供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选拔人选。新兵成为老兵后,又可成为新的战斗小组组长,继续以老带新,即使新兵不断加入,也能保证战斗力,促进了基层战斗单位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不像现在俄罗斯的征兵,一个动员令下来,很多新兵蛋子刚学会打手枪,就被一股脑的摆上了前线...... “三三制”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结束后,“三三制”战术又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到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又将“三三制”战术运用的驾轻就熟。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第9兵团10万人马对阵8万联合国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按照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计算,这10万人马按照“三三制”战术展开,将会覆盖多么恐怖的一片区域?难怪会给联合国军造成志愿军在打人海战术的错觉。 1951年的雪马里围歼战,以刘光子为组长的3人战斗小组,巧妙配合,一举俘获了63名英军。同样是3人战斗小组,上甘岭战役中,12军31师91团5连得班长李峰,带领胡修道、滕士生2名新兵组成3人战斗小组,击退了美韩联军41次进攻。 “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直到对印自卫反击战,这个法宝仍没有丢,并创造出堪称巅峰之战的佳绩。 1962年11月18日凌晨,55师63团3营9连士兵庞兴国,在激烈的追歼战中,发现一股印军逃窜,径直追了上去。由于追的太猛,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摸索前行中,庞兴国又遇到同样与部队失散的6班战士冉福林、王世军、8班副班长周文轩,4人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战斗小组,庞兴国被选为小组长。战斗中周文轩走丢,这个战斗小组成了真正的3人组,战绩? 击毙印军7人。击毙人不多?他们深入印军纵深达8公里之远,与多达200余人的印军作战5次,摧毁敌军炮兵阵地2个,缴获火炮7门、汽车2辆、推土机2台、电台4部,占领制高点上的榴弹炮阵地一个,为我军后续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另外,这个战斗小组还留下了至今流传在网络上的那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豪情万丈、战意爆棚,与“虽远必诛”一样振聋发聩! 三角是最稳固的,也是最灵活的。“三三制”战术,如今已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常见步兵班组突击训练科目,其意义如果仅仅是从战术安排角度看,古今与其齐名的战术并不少见,譬如戚继光戚家军的“鸳鸯阵”。其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它是毛爷爷军事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存在能最大程度的武装我军指战员的头脑,保证高昂的战斗意志力,从而铸造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 而毛爷爷军事思想中,也有四处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大规模的群殴,最怕的就是腹背受敌。 回过头来再看石虎,他自己却选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