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字片 (第2/2页)
镜头很少。模模糊糊只记得“仁义礼智信”五条小街的名字,至于小街究竟是如何布局的,他是一点概念都没有。 从调到光字片清运垃圾那天起,陆天才算是真正走近光字片,从别人口中,也知道了一些光字片过去的事。 …… 闯关东的时候,因为饥荒,也因为战乱,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拥来了大批流民涌入了吉春市。他们都是身无分文的中国贫穷农民,没钱建起哪怕稍微讲究一点儿的家园。何况他们中许多人并不打算长期扎根,有朝一日还是想回原籍的。于是就地取材,挖土脱坯盖起了一片片泥墙草顶的临时之家。 半短短几年中,出现了一排排泥草房,像农村似的。最初的街道开始形成,正如农村也有村路。 解放后,光字片发生了极大变化。 若以五十年后的中国城市建设速度而言,当年的城市进程是不足论道的,也可以说是缓慢的。但在这个时候,光字片的老百姓都觉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光字片的面貌还没有无任何城市特征,往最好里说也只类似于三四线城市的城乡接合部。 可城乡结合部毕竟也有个“城”字,这个“城”字在这个年代,简直太重要了。 光字片由狭窄的土路形成的小街,终于无一例外地有了街名。 都是很阳光的街名,电视剧中的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光智街、光信街正是这五条街名。 住在这五条小街的人家,家家户户也有了门牌号。 除此之外,每条小街的两端都竖起了圆木电线杆,三米高处有灯泡悬于其上。 更有城市特征的是,每条街上都有一处公厕,有的在街头,有的在街尾。 土路被翻起过,拌入砂石,再靠人拉着石辗轧平。雨季虽还泥泞,毕竟比刚解放的时候强多了。 当然,粮店的出现,是光字片被称之为城市最根本的标志。 如果一个中国人每月吃的不是国家在购粮本限定了数量的商品粮,那么,无论他在城市居住了多久,也还是不能被视为一个城市人。 城市户口,也是这个年代最光鲜的身份。 进到光字片的小街,十之八九的房子是没有院子的。 一户人家挨着一户人家,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直接开向沙土街道,开向对面的人家。 家家户户挨得很紧,大多数人家是为了省事,更为了省钱,可少砌一面墙,共有的那面墙也不会是冷墙,对两家都有好处。小街窄,窗对窗,门对门,图的是安全。任何一家发生了不好的事,开窗或开门一喊,几乎一条小街的人都能听到。 不好之处是,家家户户都难有隐私可言。谁家剃菜劈柴砸煤块,无论冬夏,起码左邻右舍是听得清楚的。若在开窗图风凉的季节,街对面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干什么,彼此一目了然。 男女间有了想法,入夜开始剧烈运动,也尽可能不出声响。墙太薄,放个屁旁边屋都能听到,何况做起来就会忘乎所以的剧烈运动。 这就是,光字片, 未来五十年,陆天奋斗的地方。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