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四百 整顿朝政 (第1/2页)
巫隗轻声抚慰道,心中却庆幸万分。这若是让她死成了,无论是自己还是伯姬公主可都是说不清楚了。 “儿子,儿子……”党孟妊似是醒了过来,不断喃喃言道。 巫隗转身出殿,刺眼的阳光扎得她顿时睁不开眼。待她看清之时,伯姬已站在当院。 “她怎么样?” “方才寻死被我制住了,为了其子,应已暂无死志了。为防万一,公主还是应该将全宫利器收好,另派可靠之人看住她为是。” 伯姬点点头:“君上将后宫托付与我,若党氏出了差错,我亦无法交代。此事我自会仔细打点,倒是姐姐……当真明日就走么?” 巫隗一拱手:“冬日将至,正好于东海之滨修习方术,待来年春暖花开日,自会来拜会公主。” “天从人愿,你我自会相见有期。” 依着姬胡的意思,待到涝水河渠成渠放水之后,最多等到秋收时节,他便要再次巡幸中原,筹谋他自少年之时便一直怀有的志向:南征,征服鄂楚两国,收回铜绿山,逼楚王去王号,甚至灭楚,完成大周几代先王都没有完成过的伟业,一雪昭王之耻。 可是秋收时节的小朝会却令他改变了主意。 原本依着春秋出而冬夏眠的周人活动法则,冬日朝会是极为罕见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时令的限制。朝会须外臣聚国的话,冰天雪地酷暑炎炎,外臣迢迢赶路毕竟多有艰难。因此,此次朝会没有外臣参与,与会者全数为实职大臣。也就是说,太史,太庙,太卜之类的清要均未与会,大吏之类的实权低职主官也未能与会。连同姬胡与荣夷,只有十三人与会。 人数虽少,地点却选在镐京王宫正殿。 当大臣们踩着厚厚的红地毡,走上高高的三十六级白玉台阶,穿过殿台上九只青烟袅袅的巨大铜鼎,走进穹隆高远器局开阔的正殿时,庄重肃穆之气立即强烈地笼罩了每一个人。 九级王阶之上,矗立着一座九尺九寸高的白玉大屏,屏上黑黝黝一只奇特的独角法兽獬瞪着凸出的豹眼,高高在上,炯炯注视着每一个大臣。屏前一台青铜王座,横阔过丈,光芒幽幽。阶下两只大鼎,青烟袅袅。鼎前六尺之外,十二张青铜大案在巍巍石柱下摆成了一个阙口朝向王座的三边形。 每张大案左角,皆树着一方刻有大臣爵次名号的铜牌。案心一张精制羊皮纸,一方石砚,一支新制毛笔。案旁,一只木炭火烧得恰好通红又无烟的大燎炉。 “足下以为如何?”姒禹低声问了一句。 “简约厚重,庄敬肃穆,天下第一庙堂也!”荣夷由衷赞叹。 “大王驾到——”白发苍苍的内侍贾快步从屏后走出,站在王台上一声长呼。 “见过大王!”大臣们整齐一拱手,不禁都有些惊讶了。 二十二岁的姬胡今日全副冠冕,头戴一顶没有流苏的天平冠,身披金丝夹织烁烁其光的黑斗篷,内则一身软甲,腰悬一口特制长剑,凛凛之气颇见萧杀。身为周王,此等装束原不足奇。然在这个素来不重程式而只讲求实效的青年王者身上,此等礼仪装束便实在罕见了。 “诸位入座。”姬胡一挥手,自己也坐进了王案。展开了一卷竹简看得片刻才又抬起了头,接着浑厚清晰的关中口音回荡开来: “诸位,王畿饥荒之危业已度过,涝水河渠大见成效,井田水利重现生机,我大周元气正在一步步恢复。当此之时,整顿朝务便成第一要务。” 说完这几句,姬胡似乎怕大臣们听得不太清楚,摘下长剑站了起来,走到王阶前,目光炯炯地扫视着阶下正襟危坐的大臣们:“孤亲政业已两年余,今日先定人事如何?” “臣无异议!”十二名大臣又是异口同声。 话音落点,祁仲从王案上捧起那卷竹简恭敬地递了过来。姬胡接过竹简,又递给了肃立一边的内侍贾。后者深深一躬,接过竹简便清晰缓慢地念诵起来—— 周王胡特书:欲立庙堂,先谋栋梁。业经各方举荐,元老咨议,今立大政如左:其一,召穆公虎,辅政多年,深孚众望,署理丞相府总领国政。其二,原太子傅荣夷,才华出众,屡立奇功,升为亚相,襄助召公辅理国政。其三,原长史芮良夫,处事机敏,擢升为司马,总署军备。其四,原大田令姒禹,职掌拓展,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